最新成果

基础医学院汪秀星课题组揭示胶质瘤干细胞自我更新重塑促炎免疫微环境的机制

作者:基础医学院 日期:2025-05-23 点击:10

近日,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汪秀星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张军霞教授、南京医科大学张茜、南京中医药大学刘健教授和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Jeremy N. Rich教授在《发育细胞》(Developmental Cell)在线发表了题为“Stress-induced pro-inflammatory glioblastoma stem cells secrete TNFAIP6 to enhance tumor growth and induce suppressive macrophag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胶质瘤干细胞(GSC)自我更新适应促炎巨噬细胞炎性压力并反向重塑免疫微环境,揭示了自我更新的胶质瘤干细胞重塑促炎免疫微环境的新机制,为亟待解决的胶质母细胞瘤(GBM)促炎抗肿瘤免疫治疗耐受难题提供了极具前景和潜力的干预靶点和新视角。

GBM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恶性肿瘤之一,具有极强的侵袭性和致死性,复发率高达90%以上,患者中位生存期均不到2年。GBM患者预后不良主要由极高的肿瘤细胞异质性和微环境的免疫抑制性造成。GSC是GBM中具有自我更新、驱使肿瘤进展、参与免疫逃逸功能的一类细胞。GBM抗肿瘤免疫治疗极易耐受,除了传统认知中促炎具有抗肿瘤作用外,GSC是否具有反向重塑免疫微环境功能,并最终导致免疫逃逸?

研究团队通过临床样本的空间转录组、单细胞测序数据分析,发现了GBM中促炎信号与GSC信号在临床组织空间定位上高度重合,并且GBM中促炎信号主要来源于促炎巨噬细胞(pTAM)。同时,研究团队还发现GSC在促炎压力下表达的TNFAIP6,通过旁分泌的形式诱导pTAM向免疫抑制巨噬细胞(sTAM)表型转变。研究团队通过小分子虚拟药物筛选得候选药物colistin,验证了其靶向TNFAIP6与EGF结合能够有效协同EGFR抑制剂治疗GBM的疗效。本研究发现,GSC通过自我更新高表达分泌蛋白TNFAIP6来适应免疫微环境中pTAM炎性压力,并诱导其向抑炎表型转变,最终介导免疫逃逸并导致肿瘤恶性进展,为目前抗肿瘤免疫治疗耐受问题提供新的解析视角和潜在靶点。

南京医科大学无锡医学中心博士后顾丹灵,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胡朗、单丹阳、高健成,克利夫兰医学中心Kailin Yang博士,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副研究员袁玮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汪秀星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张军霞教授,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Jeremy N. Rich教授,南京医科大学张茜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刘健教授为本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此工作得到国家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特聘教授等项目资助。

原文链接:https://www.cell.com/developmental-cell/fulltext/S1534-5807(25)00287-4

(供稿/汪秀星课题组;审核/陈峰、王觉进)


版权所有©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Tel:86-025-86869321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龙眠大道101号 邮政编码:21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