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捐友访谈(八)| 徐小平等:最后再做一个小贡献

作者:基础宣传 日期:2024-08-17 点击:15

在南京,遗体捐献志愿者被称为“捐友”。他们去世后将遗体捐献给医学院校或科研机构,供教学和科研之用,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以无私奉献、大爱无疆为核心的“捐友”精神。为了传承和弘扬“捐友”们的大爱精神,深化感恩教育,在暑假期间,学院“志爱星光”社团走进“捐友”群体,看望并采访了多位“捐友”,向他们送上牛奶、温度计作为慰问品。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大爱故事,感受他们的美好品格。

采访时间:2024年7月16日

采访地点:三山街小行路

受访捐友:徐小平、刘金红 、罗友柱等

采访者:郑非翔

录像:胡政伟

记录:邱宇玲  吴舒婉

文稿:何心怡

徐老师您好!我们是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志爱星光”社团的采访小队。我们了解到您是南京捐友协会秦淮区分会的会长,想对您做一个采访。您能简单介绍一下捐友协会的情况吗?

徐会长:我们这个协会在南京市共有17,000多名志愿者,登记捐献遗体的有3000多人。南医大是受益最多的,大概有一两千人,南医大付出也是最多的,这么多年来支持我们,给我们在办公室、仓库等方面各种各样的支持。很多老师非常好,尊重老人,他们都是亲自抬遗体,非常感人。我们这个是完全无偿和自愿的,家里面人不愿意了,哪怕我们都已经把遗体运到了池子里,一天以内,我们还是把死者衣服穿好还给家属,不留遗憾。我们国家有5000多年文明史,有入土为安的文化,但是我们认为,重养薄葬也能体现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

请问有没有什么经历促使您了解到捐献遗体或者是参加到这个活动中的呢?

刘老师:这个我很有感触。2006年,有一个小朋友叫龙龙,五岁,梅山的。他在铁路边上玩,不小心被火车撞了导致脑死亡。家里很痛心,又舍不得他的遗体,最后还是把他的遗体和器官捐了,能够帮助别人的生命。有一个鼓楼医院的医生,还有一个人记不清名字了,他们都能把自己的遗体捐了。人死以后,如果需要什么有用的,都可以拿去,就叫无私奉献。所以我也去找这样的组织,后来慢慢地找到了。那时候我们的大组长是周大姐,人很好,在她的引导下我就参加了这个组织。里面很多老干部,他们都把自己的遗体捐献了,我们这些人像小草、像水滴一样,水滴多了才能成河。

徐会长:我补充一下,小龙龙当年是五岁,撞了之后送到第一医院抢救,宣布脑死亡,只有呼吸了,家里面很痛心,这个时候我们的劝解员就和家人讲,如果能把器官捐献的话,生命也得到了一种延续。他们家人经过痛苦的思考,最后看到这些期待换肝脏换眼角膜的人渴望的心情,他们就做了这样一个捐献的壮举。在功德园里面还有小龙龙的塑像呢。于老师曾经是鼓楼医院的一个药剂师,是独生女,遭遇车祸,她父母很痛心,除了依赖呼吸机,已经完全脑死亡了,之后也是捐献了遗体和器官。所以那个时候就掀起了一股高潮,参加的人很多,我们的队伍从一两百人一下子变成七八百人,队伍就开始扩大了。以前人少的时候还能自己带着表格,到人家家里去登记信息,都是我们的老同志、退休老干部,骑自行车去,他们跟我们讲他们就是普通老百姓。像钱钟韩老师,他是钱钟书的弟弟,国家的院士、东南大学的教授,他和我讲,你不要看我是院士,我就和你一样是普通人,我们都是好朋友。我听了以后特别感动。我们捐友为什么叫捐友,就是将来仍然是朋友。在每年的3月31日,南京有一个专门缅怀捐友的公祭日,还建有捐友林和纪念墙。现在只要七天,过世的捐友的名字就能刻到墙上,逝者家属看到了就很高兴。现在政府很支持我们,很支持捐友这项工作。

我们也了解到,有的人有捐献的愿望,却遭到了家人的反对,请问您之前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您是怎么看待这一情况的呢?

刘老师:我没遇到什么反对,先开始是我一个人加入了捐友,后来周大姐认识了我老公,有一些交流,我老公也加入了捐友。周大姐说,你年轻,好多人都老了,小组长都跑不动了。我说行,反正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嘛。然后我就当了小组长,开展工作,现在我年龄大了,爬不动楼了,才没干小组长。

徐会长:做力所能及的事,不强求。我们的活动都是自愿的无偿的。我们一般都是退休的,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能够维持温饱,不能说生活很优越,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有一个精神支柱。1998年的时候,我就想参加这个捐友,我儿子不同意,孩子的想法我们理解,我也不着急。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慢慢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会开化。到第三年的时候,我说这一辈子没有其他愿望,一个就是给国家省土地,第二个给医学再做一点贡献。生前没有做重大的贡献,就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最后再用自己的遗体做一个小贡献,等我们走了以后,医学生可以在我身上多实践实践,错了也没关系,有实践了,他们在病人身上就会少失误,就少了医患矛盾。道理讲透了以后,我儿子也就同意了。后来他找的对象是个医生,那个医生就是你们南医大毕业的,现在都50多岁了,她说学医的时候过解剖关不容易,福尔马林味道特别难闻,大体老师真的很无私、很伟大。

我们社团一直致力于宣传遗体器官捐献,对于我们社团的宣传有什么推荐的方式,或者有什么建议吗?

徐会长:推荐方式,一是你们可以每年在这个《捐友通讯》杂志上发表一些文章,你们社团的同学在采访过程中有什么感触和体会可以写下来,自己想到一些就做到一些。你们到了工作岗位上要积累要沉淀,要静下心来,这样才能够慢慢地成为一个好医生,要多练习,熟能生巧,要把我们这种期待一直刻在你们心上。我们捐友在交流时也感到,现在的医生医风没有原来的好。救死扶伤的本色不能忘啊!所以你们自己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把住做人的底线,自己心中应该明白该做哪些不做哪些。医学是非常伟大的,我小的时候就立志要当外科医生,我外公经常生病说肚子疼,里面有东西,我说我以后给你拿刀划开来,看看里面是什么东西。那时候很小很幼稚。学医是一个非常精密的过程,人的整个构造也非常精密,不是说拉肚子给你开点黄连素,你要看看有没有细菌感染呀肚子受凉呀这些情况。所以,你们现在要努力学习,不辜负我们的期望,我们对未来的希望都在你们身上,尽量让病人少点痛苦,尽量延长一点有质量的生活,就是我们所有人的想法。

 徐会长和刘老师等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人故事,为我们展现了遗体捐献这一崇高事业背后的艰辛与伟大。他们讲述了小龙龙、于老师等人以及许多志愿者无私捐献遗体和器官的事迹,传递了无私奉献、生命延续的大爱信念,分享了自己和家人从犹豫到坚定支持捐献的心路历程。“重养薄葬”的理念告诉我们亲情的真正价值在于生前的关心和爱,而非死后的奢华与排场。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大爱无疆”的传统美德,这种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版权所有©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Tel:86-025-86869321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龙眠大道101号 邮政编码:21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