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遗体捐献志愿者被称为“捐友”。他们去世后将遗体捐献给医学院校或科研机构,供教学和科研之用,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以无私奉献、大爱无疆为核心的“捐友”精神。为了传承和弘扬“捐友”们的大爱精神,深化感恩教育,在暑假期间,学院“志爱星光”社团走进“捐友”群体,看望并采访了多位“捐友”,向他们送上牛奶、温度计作为慰问品。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大爱故事,感受他们的美好品格。
采访时间:2024年7月16日
采访地点:三山花园
受访捐友:朱志全罗桂巧夫妇、徐小平等
采访者:郑非翔
录像:胡政伟
记录:邱宇玲 吴舒婉
文稿:何心怡
朱老师、罗老师你们好!非常感谢接受我们的采访。首先,想请你们介绍一下自己是怎么加入捐友的?
朱老师:我们都是退休的,受教育程度比较高,我夫人是幼教老师,我是搞管理的。通过一些亲戚的介绍,我们就加入了捐友,我们想,做一点自己的贡献也是应该的。我们两个女儿都同意,没有来自子女的反对。
你们觉得在捐友优待政策方面,社会还可以加强或者增加哪些支持,来鼓励大家加入捐友呢?
朱老师:都蛮好的,主要是在于落实,很多东西我还是第一次听你们讲,我们没听说过。
徐老师:因为我们捐献遗体是自愿和无偿的,所以不跟社会提出任何要求。我们和癌友还不一样,他们身体不好乘车不要钱进公园不要钱,因为他们是既成事实,是已经生过癌症的人。但我们捐友是自愿的,有一些参加的人,最后也没有实现捐献,所以中间这些原因导致没有任何的特殊政策。但是近几年,随着医学的发展,有的医院了解捐友之后提供一些优待政策,这是医院自愿的,而不是社会规定的。像我们捐友看病回家,医院有空余的车子可以送回家,还可以优先挂号,名医挂号减免费用。只要医院有这个政策,我们就会告诉所有的捐友老师。
我们除了捐友采访,还开展了街头随机采访,但是我们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对于中年人或者年纪比较大的,在交流方面存在一些障碍,交流起来不是那么容易,你们有什么建议吗?
朱老师:跟不认识的老人可能一开始就谈这个,会有点忌讳,亲戚之间互相谈着谈到这个还可以。
徐老师:一个是政府,要有政策支持,官方要多宣传,让更多人知道,一个是我们捐友自己、捐友协会自身要把工作做深入,要深入人心,把影响不断扩大。通过宣传转变大家的观念,了解生和死都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人们都喜欢生不喜欢死,生一个孩子很高兴,但是谈到遗体捐献就比较冒犯。还需要不断的做工作。
我们社团也一直在开展各种活动,不过经验还不够足。关于捐友活动,您还有什么意见建议?
朱老师:捐友协会已经开展了一些活动,比如参观或者走访,但是捐献过程中以及捐献之后的具体的一些流程还是要加强宣传,我们还是不太清楚,比如最后怎么联系医院,告别仪式亲友朋友怎么参加。
徐老师:南医大在这方面做得是比较好的。原来我们是让去世的捐友亲属在殡仪馆开一个小型的仪式。前一段时间,有一个98岁的捐友去世了,因为他的大儿子在香港一时半会儿来不了,南医大就提供了一个冰柜可以暂时存放遗体,后面组织了一个简单的告别仪式。现在捐友的告别仪式都在江宁校区,离我们路比较远,我们其他捐友也不方便去,在可能的情况下,建议学校派一点学生代表,组织一些家属、老师、学生三方代表一起参加告别仪式。现在,6小时以内打电话,捐友的眼角膜就能用到捐献上去。年纪轻的捐友,45岁以下的话,他的各种器官好的健康的都可以捐给别人。
刚刚老师提到了生态葬比如树葬,还有海葬。生态葬相比火葬可能会更加环保。老师,你们觉得生态葬应该像当初推行火葬一样推行吗?
朱老师:功德园搞了一些树葬,壁葬还有塔葬,主要是节省土地。生态葬推行起来,可能还是比较困难的。
徐老师:现在,国家对于生态葬有补贴政策,以后可能像火葬一样普及了就没有了。慢慢来,等大家都能接受了,自然能够普及生态葬。
我们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签订了遗体捐献协议但是子女表示不同意,你们觉得应该是尊重逝者的意愿还是子女的意愿?
罗老师:我们两个女儿他们都同意,也做不了我们的主。
徐老师:我们的政策是尊重所有人的意愿。以前有这种情况,接遗体的车子已经开到楼下了,突然一个女儿舍不得了,空车就回去了,这种事情一定不强求。因为是自愿和无偿的,不是尊重一个家属而是所有家属的意愿,家里有一个人不愿意我们就不做这个事,如果做这个事会造成遗憾,造成家属长期的不愉快,就不去做。你们慢慢就知道了,我们捐自己是很愿意的,但是儿女都是舍不得的。所以,儿女们能支持父母这么做也是很了不起的。我们捐献遗体,一是利于国家——给国家节省土地;二是利于医学事业——让医学生们多看多了解,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协会刚刚成立的时候,我们有好几个离休老干部的孩子,医科大学博士毕业以后到香港去,到那边不能上台不准操刀,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在中国只解剖过兔子和青蛙,没有解剖过人体,所以不给你上台。他们回来了解到遗体太少了,都白白的火化了,所以这些老干部老作家老艺术家、部队老领导,都带头组织起来,参与遗体捐献,不到一个月,参与人数就从一百多个人增加到两百多人,南京的广播《金陵之声》、报纸《扬子晚报》都报道了,这个事情也得到市红十字会的重视,红十字会和民政局等有关部门就提倡由他们来进行行政领导,我们协会自管。今年开始,我们就把自管和政府管理结合起来,通过各个街道来管理每个社区每个人。我们希望所有的捐友都能支持我们的工作,大家各尽所能。我们愉快地做这个事情,人就非常有正能量。看到你们过来,我们非常高兴,这也是对我们的支持,谢谢你们!
捐友捐献的遗体未来主要是供我们医学生学习使用,你们有什么想对医学生说的话吗?
朱老师:大家多研究研究,最好能够多攻破一些疑难杂症。
朱老师、罗老师以及徐会长的分享让我们深刻体会到遗体捐献的崇高与不易。他们不仅拥有超越生死的豁达,还通过实际行动为医学教育和科研贡献着自己的最后一份力量。在交流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同时也意识到在推广遗体捐献和生态葬等理念上,仍需更多的社会共识和宣传努力。这次访谈不仅是对他们无私奉献精神的致敬,也是对我们每个人生命观和价值观的一次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