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友访谈(四) | 乔德兰:人们的观念会慢慢改变的

时间:2024-07-25浏览:10

在南京,遗体捐献志愿者被称为“捐友”。他们去世后将遗体捐献给医学院校或科研机构,供教学和科研之用,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以无私奉献、大爱无疆为主要内容的“捐友”精神。为了传承和弘扬“捐友”们的大爱精神,深化感恩教育,在75周年国庆之际,学院“志爱星光”社团走进“捐友”群体,开展了“探访捐友事迹,感悟奉献精神”的主题活动,看望并采访了5位出生于1949年与共和国同龄的“捐友”,并向他们送上牛奶、文创水杯和明信片等慰问品。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大爱故事,感受他们的美好品格。


采访时间:2024年5月22日

采访地点:捐友老师家中

受访捐友:乔德兰

采访者:张菲菲

录像:李沈

记录:邱宇玲  吴舒婉

乔老师您好!我们是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学生,也是“志爱星光”社团的成员,我们社团平时主要致力于宣传“捐友”精神和文化,宣讲遗体器官捐献知识,我们通过红十字会联系到您,是想做个采访,首先请您介绍一下自己。

我基本上就是在部队里长大的,1968年入伍,1969年入党,在在部队里工作30多年,退休后在家里闲居。我在部队是当护士的,轮职过很多地方,麻醉科、盲哑医院、医疗队,后来转到保健科待了28年直至退休。

乔老师,选择成为捐友,跟您这样的一个经历有关系吗?

工作的时候在医院待了很久,退休后也想为医疗再做些贡献,所以我决定在去世后捐献自己的遗体器官。

您能详细讲一下决定并成功报名遗体器官捐献的这段经历吗?

这件事是我老伴儿先提出来的,我老伴儿曾是一名外科医生,他认为火化只是白白把自己烧了,并没有太大价值,就提议把遗体器官捐献掉,说不定能再为医学做出些贡献,帮助医学研究有所突破,我听了他的话也非常认同。于是我们就做出一个决定,捐献自己的遗体器官。今年,我们联系了红十字会,红十字会也给我们做了完善的引导和服务,最后签下了捐献同意书。整件事对我们来说,都是很简单,很自然的事情。

面对你们的决定,家里人的态度如何?

我们一开始没跟家里的小孩讲,但是我们做出最后决定的时候,跟孩子们讲了,他们很理解,都同意了。他们还说,如果我们去捐献了遗体,他们以后也会考虑去捐献。

我们社团是做遗体器官捐献宣传工作的,我们进行过许多街头采访、社区宣讲等活动,发现大部分人对于这个话题很避讳,您对我们的宣传工作有什么建议吗?避讳也是正常的,毕竟中国人都不喜欢谈论生死这种话题,观念上也更倾向于入土为安。但人们的观念会慢慢改变的,我看着网上好多还宣传以后不要火化,推荐树葬这些绿色环保的入葬方式,未来大家可能会改变这些丧葬观念。你们的宣传还挺难做的,宣传内容可以集中在遗体器官捐献对于社会的重要性,激发大家的社会责任心。宣传上还可以多和医疗机关合作,医疗系统里的人对遗体器官捐献的接受度更高一点。还可以邀请那些已经决定捐献的人,向没有捐献的人介绍捐献这件事,带动身边人去捐献。还有宣传这方面,可以邀请同年龄的人去宣传。一般来讲,或者在同年龄段或者是比较熟悉的一些朋友,谈起这些话题可能会觉得也无所谓,但是我们如果想要跟不熟的一些朋友或者不同年龄段的人去介绍遗体器官捐献,效果可能就没这么好了。

你们还可以联系各地的党组织、团组织,把遗体器官捐献这件事加入各地思想教育,鼓励大家积极参与此类捐献活动,起模范带头作用,这样更利于遗体器官捐献的推广。还有就是国家要抓起来,我时常翻阅报纸,应该在报纸、电视、手机上多宣传,新闻也可以报道一下相关内容。

乔老师您对我们这些医学生有什么样的期待?

你们天天上学也很辛苦,要好好学习,未来好好工作,你们是祖国未来的主力军,希望你们能多为国家医疗事业做贡献。说到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我们的医疗卫生事业还道阻且长,还有许多挑战,例如新冠疫情这样的突发性卫生事件,还需要你们去研究、去开拓,去护卫人民健康。你们要多了解时事,关注国家发展,了解医学方面的前沿消息和前沿技术,国家的未来是要靠你们的。

本次采访中,乔德兰老师的事迹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家从中感悟捐友高尚品德,学习并传承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同时,大家也在思考如何携手共进,向民众广泛普及捐献过程和医疗知识,提高人们对遗体器官捐献工作的社会关注度和认可度。我们也要牢记医学使命,不忘踏入医学殿堂的初心,带着捐友们的期望与嘱托,在求索医学知识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努力担起我们这一代的责任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