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友访谈(一) | 田萍:这件事非常有意义

时间:2024-07-22浏览:12

在南京,遗体捐献志愿者被称为“捐友”。他们去世后将遗体捐献给医学院校或科研机构,供教学和科研之用,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以无私奉献、大爱无疆为主要内容的“捐友”精神。为了传承和弘扬“捐友”们的大爱精神,深化感恩教育,在75周年国庆之际,学院“志爱星光”社团走进“捐友”群体,开展了“探访捐友事迹,感悟奉献精神”的主题活动,看望并采访了5位出生于1949年与共和国同龄的“捐友”,并向他们送上牛奶、文创水杯和明信片等慰问品。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大爱故事,感受他们的美好品格。

采访时间:2024年5月18日

采访地点:鸡鸣寺公园

受访捐友:田萍

采访者:徐静雨

录像:张菲菲

记录:邱宇玲  吴舒婉

田老师您好!我们是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志爱星光”社团的采访小队。我们了解到您是一位捐友,想对您做一个采访。首先,您能简单地介绍一下自己吗?

我的父母都是医生,我从小出生在医生家庭,虽然我自己不是学医的,但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之下,对医学知识多多少少懂一点。小时候,我家斜对面就是鼓楼医院,有时候晚上出门接水,看到太平间灯亮着就害怕地往家里跑。我父亲是五官科医生,小时候家里就摆着很多头骨模型,有的是一整个,有的是半个。从小到大看了这么多,对于遗体器官这方面就比一般人熟悉得多,也更好接受。我有一个挚友,她先报名了遗体器官捐献,后来她向我介绍了遗体器官捐献和南京市红十字会。我了解后,觉得这件事非常有意义,于是在和我先生商量后,决定将来也捐献自己的遗体器官。

您是怎么看待遗体器官捐献这件事的呢?

这也要从两方面讲起。从个人观点来讲,我们这些如今也都是七十几岁的人了,对于生死这个话题看得也比较淡了,对于遗体器官捐献并不排斥。从社会的层面来讲,为医学做出一些贡献,也是尽了我身为公民的责任。

关于遗体器官捐献这个话题,我们曾经做过随机的街头采访,其实很多人都不愿意谈及。

年轻人,他们正是身强体壮、充满生命力的年纪,生死这个话题,大部分人都不会想这么远,所以,很多人就不会去关注捐献这件事。而到了我这个年纪,就要考虑生死的问题了,死后如何安置,思来想去还是捐掉最有价值。

您有什么话想对我们医学生说吗?

你们以后都是医学方面的人才,上学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学习,多锻炼自己的能力,治病救人要有扎实的医学功底。平常学习也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脱离实践的理论学习很难,没有将知识彻底掌握,长久下来人只会纸上谈兵。还有件事情一定要记住,医生最重要的是有医德,没有好的医德,哪怕医术再高超,也难成良医。希望你们今后都能成为回报家庭、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好医生、好法医。

我们社团一直致力于宣传遗体器官捐献,您对我们的宣传工作有什么建议吗?

你们愿意做志愿活动去宣传遗体器官捐献,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也希望你们越做越好。但是你们在做宣传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尊重他人意愿,不能冒犯人家、强迫人家。年龄大的,有的人可能会有比较传统甚至迷信的思想,会犯了人家忌讳。年轻人可能会想我还那么年轻,你就劝我捐遗体,对吧。所以,要针对不同的人群,挑选合适的方式,以柔和的态度让人家发自内心地了解和接受这个话题。

在交谈中,田萍老师介绍了自己的人生经历,谈了对遗体捐献的看法,让我们深受教育。老师在对我们的寄语中,告诉我们作为医生一定要有好的医德,做到服务人民、奉献社会,让我们领悟到了一名医学生所承担的重要的社会使命和责任。出生在医学世家,耳濡目染,田老师对于医学这个领域有着比较多的了解,对人生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并且给予我们一些指导性的建议,这是一次直击灵魂深处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