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勇、谢利平团队首次揭示HINT1调控主动脉瘤新机制

发布者:基础医学院发布时间:2025-04-13浏览次数:10

近日,我校季勇、谢利平团队在国际期刊《临床研究杂志》(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在线发表题为《血管平滑肌细胞中三联组氨酸核苷结合蛋白1通过ITGA6/FAK轴加重主动脉瘤病变》(HINT1 Aggravates Aortic Aneurysm by Targeting ITGA6/FAK Axis in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阐明了三联组氨酸核苷酸结合蛋白1(HINT1)在调控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及主动脉瘤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和分子机制,并创新性地证实FAK特异性抑制剂地法替尼(Defactinib)可有效干预主动脉瘤发展进程。以上研究成果不仅为阐明主动脉瘤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还为主动脉疾病的防治提供了具有转化应用前景的新型分子靶点和候选治疗药物。

主动脉瘤是一种起病隐匿但极具危险性的血管疾病,其破裂可导致大出血,致死率极高,且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目前主动脉瘤的临床治疗以开放性手术和血管腔内修复术为主,但仍面临救治效果不理想、高复发和高并发症风险。血管壁细胞在血管稳态维持中发挥关键作用,而中膜平滑肌细胞(VSMCs)的表型转化是驱动主动脉瘤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鉴定新型调控VSMCs表型转化的关键因子,对于延缓甚至逆转主动脉瘤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在多个维度系统阐明了HINT1在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及主动脉瘤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首次揭示:在病理刺激下,HINT1通过增强与转录因子TFAP2A的相互作用,显著上调ITGA6的转录水平及其蛋白表达,进而激活FAK/STAT3信号转导通路,驱动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和主动脉瘤进展。值得关注的是,研究发现FAK特异性抑制剂地法替尼(Defactinib)能有效阻断这一信号轴,为主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具有转化医学价值的新策略。该研究不仅揭示了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的新调控机制,更为主动脉瘤的精准防治提供了创新的分子靶点和治疗思路。

南京医科大学季勇教授、谢利平教授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韩艺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南京医科大学张艳副教授、吴文成博士、杨雪慧硕士和罗姗姗副教授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该工作还得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闫承慧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连生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于波教授、张志仁教授,南京医科大学顾爱华教授、陈峰教授的支持和帮助。

该项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72/JCI186628

(供稿/季勇、谢利平课题组;审核/陈峰、王觉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