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神经退行性疾病重点实验室于2007年由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成立,依托于南京医科大学药理学国家重点学科,是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恶性肿瘤新药的临床前药效学评价技术平台”的牵头单位,也是南京医科大学药理学和毒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的主要贡献者。2007年和2017年先后入选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分别针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神经保护研究和认知功能障碍的转化研究)。所在学科被遴选为国家重点学科(药理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康复医学科)。在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实验室始终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 PD)、阿尔兹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 AD) 、缺血性脑卒中(Stroke)、抑郁症(Depressionj)等重大疾病,开展神经退行性疾病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NDDs)发病机理和药物靶点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本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PD的病理机制与治疗靶点研究。近年来根据前期研究的学术积累和发现的关键靶点,开展针对PD的神经保护剂的研究,重点以NLRP3炎症小体、GPCR/β-arrestins偏爱型通路、ATP敏感性钾通道等为靶标,构建高效筛选系统,设计、合成及从天然产物中获得先导化合物,启动自主创新的神经保护剂的研发;
(2)AD的发病机理及非药物干预研究。应用AD动物模型、多种基因修饰模式动物以及神经药理、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胶质细胞功能损害在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探索了生活方式,包括高脂饮食、有氧运动、睡眠剥夺、社会交往等因素影响AD发病进程的分子机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AD相关基因的早期筛查、社区综合干预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以及有氧训练对AD防治的临床研究,进而形成了针对AD发病机理、早期诊断和早期防治的完整研究体系;
(3)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与治疗药物研究。从整体、细胞和分子水平系统研究并阐明脑卒中后胶质细胞介导的脑内局部免疫反应的动态变化特性和病理机制;揭示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对脑卒中进程和转归的影响。研究结果丰富了脑卒中病理机制,为基于调节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的新药研发提供新靶标和实验依据,并为脑卒中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有益思路。
近3年发表SCI论文一百余篇,累计影响因子达到500,总引用次数近千次。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及横向课题共50项,合同总经费达4680.26万元。其中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项、97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面上项目24项、青年基金11项、江苏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3项、其他省部级项目4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认知功能障碍的转化研究”入选2017年度立项的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新增各类省级人才称号8人次。研究成果被Nature、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Nature Review Neurology、Nature Medicine、Physiological Review、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Brain等顶级期刊多次引用并高度评价。
实验室现有固定工作人员30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5人,讲师9人,高级实验师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学术骨干均具有博士学位以及国外工作或深造的经历。其中,团队负责人胡刚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实验室课题组长肖明教授是江苏省普通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中国药理学会神经精神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实验室的主要学术骨干中现有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江苏省杰青获得者1人,江苏省优青获得者1人,江苏省首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4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4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5人。近年来从国内外引进学术骨干5人。目前各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均为教授、博导,在各自研究方向取得了令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研究成绩。
主任:胡刚(教授 博士生导师)
办公室电话:0086-25-86869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