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学术报告——杨志谋教授、刘松琴教授、练鸿振教授、王赪胤教授、梁高林教授

作者:李春玲 日期:2019-11-06 点击:2505

报告题目1:多肽可控自组装及生物医疗应用探索

报 告 人 : 杨志谋 教授  南开大学

报告题目2:面向肿瘤精准诊疗的多模态探针

报 告 人 : 刘松琴 教授  东南大学

报告题目3:环境生物样品分析前处理技术

报 告 人 : 练鸿振 教授  南京大学

报告题目4:压电微悬臂传感器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报 告 人 : 王赪胤 教授  扬州大学

报告题目5:CBT-Cys点击反应在核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

报 告 人:梁高林 教授  中国科技大学

报告时间 : 2019年11月8日上午9:00

地      点 : 南京医科大学学海楼D002

邀 请 人 : 王富强 分析测试中心


报告人介绍:

杨志谋,1978年出生,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高分子系;博士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师从徐兵教授;随后于斯坦福大学医学院Matthew Bogyo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底回国加入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多肽水凝胶的制备及生物医疗应用,在该研究领域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论文他人引用次数>6,500次,h因子为52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4年获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11),2015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201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刘松琴,19653月生,江苏靖江人。20036月在南京大学获分析化学博士学位,20038月至20058月分别为德国Potsdam大学和加拿大Lakehead University博士后。2005年聘为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生物界面、生物分析和电化学分析方面科研工作,主持包括国家重大仪器专项、“97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江苏省工业支撑项目等项目,并开展纳米生物探针、纳米增强高分子材料和纳米钛管氢敏传感器的产业化研究。共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被SCI刊物他人引用7000余次,获授权发明专利14件,个人H-index46,分别为五部专著编写5章。获2010年、2015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1年度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练鸿振,南京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学士、博士,加拿大卫生部环境健康中心博士后、访问学者。现任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副主任,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与健康分析化学课题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发展环境与健康关系研究中的分析化学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策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参与完成973计划2项。共发表论文220余篇,其中SCI收录14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8件,起草国际标准1部、国家标准3部,获得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奖2项。兼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色谱学会常务理事,还兼任《Current Analytical Chemistry》副主编、《色谱》、《岩矿测试》等杂志编委。

王赪胤,1967.11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扬州大学测试中心主任,化学化工学院分析化学教研室主任2007年获扬州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博士,2009.82010.8年赴澳大利亚Wollongong大学做访问学者。2013911月和201512月赴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做客座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江苏省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产学研合作)1项,江苏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分析测试技术及方法研究课题1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及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1项,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ElectrochimicaActa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英文论文9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30余篇,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4项,专利技术转让1项。获扬州市优秀自然科学论文一等奖2次(均排名第一),2008年度扬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2004年扬州大学“新世纪人才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梁高林,1972年出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导1993年获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学士,2002年郑州大学化学工艺专业硕士,2005年复旦大学药物化学专业博士。20059月至20081月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博士后,导师徐兵教授。20081月至20105月,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导师饶江洪教授主要从事分子与细胞显像的研究。迄今为止,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大部分在Nature Chemistry, Nature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dvanced Materials, Nano Letter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目前被引用5000余次,H因子35。先后获得国家二类新药证书1项、中国专利7项、世界专利1项,美国专利1项。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7)、安徽省“百人计划”(2012)、安徽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等资助。











版权所有©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Tel:86-025-86869321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龙眠大道101号 邮政编码:211166